第九十三章 忙碌_七零穿书:反派崽崽极品娘
笔趣阁 > 七零穿书:反派崽崽极品娘 > 第九十三章 忙碌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九十三章 忙碌

  张丹萍是第二天下午来拿鸡蛋糕的,寻思着让亮亮吃个新鲜。

  她还给夏明双带了几个秋梨,是自家树上结的。

  夏明双热情地招待她,给她冲泡了一杯山楂蜂蜜水,反正蜂蜜是张丹萍的。

  张丹萍端着茶缸小口啜着,在院子里打量一下,院子也不是很大,但是没有乱七八糟的家什儿还算宽敞,主要是收拾得干净利索。

  院子里除了那棵李子树,就是那个土窑炉最显眼。

  夏明双已经把鸡蛋糕烤好,烤鸡蛋糕的时候还烤了几个山楂馅儿的月饼。

  张丹萍尝了一块,吃得直挑眉,“这好吃,微酸带甜,吃了还想吃。”

  夏明双笑了笑,其实那些网红食品就是在糖和脂肪、甜和酸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,怎么让人吃得甜而不腻,怎么让人吃了还想吃,总想着从消费者口袋里掏银子。

  张丹萍眼睛亮亮的,“双姐,这山楂馅儿的再给我做几炉吧,这个别人都没有,是好东西。”

  主要是稀罕。

  她知道夏明双没那么多山楂,便道:“回头我给你送一些山楂、山楂饼和果丹皮之类的过来。”

  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纯山楂还得多加糖,直接用果丹皮那些反而更合适。

  聊了一会儿,夏明双才知道鸡蛋糕是给陈小亮吃的,那孩子惯得不正经吃饭,最近迷恋她做的鸡蛋糕、月饼。

  夏明双:“那你把山楂月饼给他吃,给他开胃嘛,别总吃太甜的。明天我给他做一些黄米枣糕之类的小点

  心,你要是能弄到江米帮我送点来,我给他做豆沙艾窝窝,他保管爱吃。”

  张丹萍听得稀罕,“艾窝窝?这个你都会做?”她也是做售货员以后要学习才知道一些风味小吃。

  艾窝窝,当地可没呢。

  夏明双:“听我们大队知青说的。”

  虽然原主和知青没什么交集,可张丹萍又不知道,这点事儿人家也不会调查的。

  张丹萍连连点头:“行,我回去就弄。”

  妈呀,这夏明双简直了,真是个宝贝啊。

  顾云山真是好福气!

  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她这会儿也不觉得是夏明双抢了自己姐姐的姻缘,只觉得夏明双是个宝贝。

  时间差不多,张丹萍自然不会留下吃晚饭,她跟夏明双告辞离去。

  张丹萍走后,夏明双就开始寻思做点什么勾搭陈小亮吃饭。

  一个孩子不爱吃饭,整天只吃点心甜食也不行,还是要吃点正经的饭。

  队里有今年新下来的大黄米,也就是糜子,一般分为硬糜子和软糜子。当地人主食是小麦、玉米和红薯,佐以小米等,糜子一般都是取穗苗扎炕笤帚,硬糜子脱粒可以磨面做黄米馍馍、发糕等发酵类面食,软糜子可以做年糕、熬粥、包元宵等。

  不过夏明双发现把小米磨粉,掺上一点小麦粉,发出来的馍也挺好吃。

  其实还是那句话,磨粉的时候尽量细一些,不剌嗓子,做的时候尽量去除一些杂乱口感,那没有不好吃的。

  她去生产队支取一些黏黄米,到

  时候在口粮总数里扣掉即可。

  其他社员都不爱要杂粮,生怕不好吃吃不饱,宁愿要玉米红薯这些。

  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夏明双拿到黄黏米以后先泡一下清洗干净,等晾大半干再自己用家里小石磨磨成面粉。她要求高,要推数遍才能磨得非常细腻,自然格外累。

  结果她自己磨了半天,累的腰酸背痛,最后还是晌午大壮和二壮给她帮忙,终于把黄米粉磨好。

  二壮擦擦汗,“娘,这年糕好吃,面粉难磨啊。”

  夏明双笑道:“就是这个道理,农民呀是最苦的。若是有推磨的机器,不用人动手就好了。”

  这时候面粉厂自然是有电动磨的,乡下可没,大家都是用碾子或者石磨的。

  好不容易磨了一次黄米粉,夏明双不想浪费,得好好利用一下。

  她决定做一些红枣豆沙年糕,这是不发酵的,蒸出来糯糯黏黏的,跟糯米有点像,口感和味道略有区别,又甜又糯很好吃。

  反正她也不下地,这些天待在家里专门做吃的,也不怕麻烦,又给孩子们蒸了一锅粘豆包。

  粘豆包做法还有点不一样,它是用黄米面加玉米面一起和面,然后发酵微酸,再来包豆馅儿。它是直接把红豆和芸豆煮了和皮一起加糖攒成馅子,而不是只取豆沙,就和当地人过年包豆包一样。不过村里人缺红豆,豆包馅儿里会加煮熟的地瓜干,口感不太好。

  粘豆包蒸熟以后,色泽金黄,入口细润绵滑,带

  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有自然甜味,特别好吃,大人孩子都爱不释口。

  夏明双这几天一直忙,吃饭都没工夫坐下好好吃。

  看夏明双在那里忙活,二壮突然来了一句:“遍身罗绮者,不是养蚕人呐。”

  娘整天给人忙活做鸡蛋糕、做这个那个,却不是自己吃的。

  哎,有点伤感呢。

  大壮听得没感觉,他对文学没啥兴趣,更不是伤春悲秋的敏感细致人儿。

  苗苗虽然学习不错,可她也只是接触课堂知识,老师不教的基本都不会。

  二壮却为人活泛,跟老师关系不错,还和大队一些知青也认识,有时候也会扎堆聊天。

  知青点那里有几个大城市下放来改造的,原本人还多,据说有干部、大学教授、文艺工作者、老军人、搞研究的,68,69年的时候陆续平反回去工作岗位,只有几个问题严重或者没关系平反的还在乡下。

  现在估计就剩下俩老干部,还有俩文艺工作者,其中一个唱戏的,一个写书的。

  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二壮是个小滑头,没有他不认识的人,没有他不敢凑的热闹,所以那几个人他都认识。

  他们也要下地劳动,每天累得腰酸背痛却吃不饱,难免就要说几句抒发情感的话,什么卖炭翁、养蚕人等等,都被二壮听在耳朵里。

  夏明双倒是听得一怔,这孩子倒是敏感啊。

  她笑了笑,“这是啥意思?二壮给我们讲讲。”

  二壮就把大体意思给讲一下,“反正就是说种地的吃不饱

  ,养蚕的没衣服穿。”

  夏明双不想孩子们被种下偏激的种子,就想趁机引导一下。

  
  加了山楂馅儿的月饼真挺好吃的,哈哈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0vib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0vib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